• 首頁 |
  • 中國劍簡史(外觀處理技術)

國劍簡史(外觀處理技術)

 

<<導論>>    <<前期>>     <<中期>>   <<後期>>   <<外觀處理技術>>

外觀處理技術


  三千年來,在中國古代刀劍的發展過程中,有一些關鍵是必須提出來的,它們代表著此段文化史的精萃,也代表著傲世的文明成就。

§ 青銅劍的表面處理

  這部份又可分為烏黑亮澤的防銹層與規則的表面暗紋兩種,其製作方法仍是千古之謎;防銹層是一種鉻鹽氧化物,厚度僅十微米左右,在西方直至二十世紀才掌握它的技術;平面暗紋或呈菱形格狀、或象火燄,至今所知並無重複者,構思巧妙、華美絕倫,在世界兵器史上無出其右,可說超絕古今。

§ 金屬的摺疊

  不論青銅、鋼鐵,我國的金屬摺疊技術在東周已相當成熟,領先阿拉伯、日本近千年,這種技術巧妙地克服了同時保持刀劍硬度和韌度的矛盾,使剛柔並濟,因此沿用至今;由於反覆捶打,紋理十分細密,不經研磨拋光,一般難以看出,加以年久失護,往往銹蝕,所以在得到古刀劍時,通常須要適當的處理,使之回復原貌,同時,也有助於了解刃體的銹蝕狀況,以便去除腐蝕性的銹斑,否則遲早銹穿刃體,無藥可就,這是收藏者不可不知的。

§ 裝飾的工藝

  刀劍既然長久以來一直是兵器或武力的代表,小至個人的健身護體,大至國家的宣威致勝,無不以之為基礎,因此人們在其上施以巧藝,或增進其功能,或裝飾其外表,以下是常用的工藝:

錯金-
  在金屬胎體上繪好所須圖案,以鑿刀刻出外窄內寬的溝槽,然後將金、銀、銅等薄片以鎚打入槽中,薄片受力後遂緊嵌於槽壁內,不易脫出,最後以錯石錯平表面即成;此種工藝以戰國所作最稱精緻,線條細緻流利,金銀對比,華美非常。

鎏金-
  先以金或銀與水銀合成汞齊,塗於金屬胎體表面,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,表面即有金或銀薄膜之附著,最後以金屬物推實即成;此法發明於戰國中期,運用非常廣泛。

包金-
  將金或銀等捶成薄片,包覆於胎體上,再以鎚敲打密實,使凹凸紋理一如胎體表面即成。

鑲嵌-
  今人多鑲嵌不分,是實上,二者略有不同,鑲是將某物固定於胎體的表面,胎體表面一般不受影響,而嵌則是將某物固定於胎體的中間,或是胎體的表面凹槽內,胎體表面須經挖鑿或鏤空,以與物形相合。

髹-
  以漆平塗於器物上稱為髹,髹漆不僅有助於固定,也有助於耐久防蝕,因此多施於柄和鞘上。

失蠟法(或稱脫蠟法)-
  對於更繁複的造型,古人以蠟雕製原型,再覆以細砂,並使之密實,預留灌漿的孔道,然後灌以高熱的金屬熔漿,蠟遇熱溶化而流失,熔漿遂填補其縫隙,待冷卻後取出進行修整即成;此法發明於戰國或更早,許多精緻的鏤空造型均以此法鑄成。

以上由宏均國際有限公司提供


 * 請注意,未成年請勿購買刀械類商品。